二十四节气——惊蛰

惊蛰,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三。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45°,一般为每年公历的3月5日、6日或7日。
惊蛰又名“启蛰”,西汉时,人们为了避开汉景帝刘启的名讳,改为“惊蛰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云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地下越冬的蛰虫,故为惊蛰。
草木复苏、万物始生。古人认为是春雷唤醒新的生命,让他们悄然破土而出,但其实渐渐回暖的气温才是使得他们结束冬眠,“惊而出走”的原因。
惊蛰分为三候,是个有色有声的时节。初候“桃始华”。桃花鼓蕾,含苞待放,“初桃丽新采,照地吐其芳”,桃枝间开始缀上点点红粉妆,染上淡淡桃花香。二候“仓庚鸣”。仓庚即为黄鹂,也被称为“告春鸟”,“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”,黄鹂叫声婉转清脆,最早感知到春天来到的气息,迎着融融春光,在枝间尽情地鸣叫。三候“鹰化为鸠”。鹰开始躲起来繁育后代,而原本蛰伏的鸠鸟渐渐多了起来,鸣叫求偶,被古人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。
春雷响,万物长。自古以来,农耕与节气息息相关,而惊蛰正是春耕开始的信号。这一时期,江淮地区小麦拔节抽穗,蔬菜长苗,果树萌芽开花,花卉播种育苗。正如农谚“到了惊蛰节,耕地不能歇”所说,各家各户都要忙着春耕春播,哪里还得闲。
这一时期,气温升高快,华南华北等地要谨防春旱露头。江南地区低温阴雨天气较多,要注意早稻烂秧现象。此时,各种昆虫蠢蠢欲动,还要做好病虫害防范。
惊蛰万物萌苏,天地雷动。人们为了祈求美好生活,会利用这个时机给鼓蒙上新的鼓皮,来表达对雷神的感谢,令大地万物复苏,人们也可以开始抓紧播种粮食了。
惊蛰有吃梨的习俗。一方面这一时节气温升高,比较干燥,吃梨有滋阴清肺的功效;另一方面,梨同“离”谐音,惊蛰吃梨可以求一个远离害虫、远离灾病的好兆头。